八路军缴获鬼子钢盔,大半夜火堆旁摸着那冷不丁的铁疙瘩,谁都舍不得扔,得仔细琢磨琢磨,这玩意咋能用到极致。作战呢,鬼子身上那一层装备,子弹壳都得省着拾,钢盔更是盼着来点。穿过太行深山,看惯前面兄弟一身补丁,打仗不是瞄不准,是子弹不能撒着用。老八路心里门儿清,只要能抠出来根铁丝,都能让敌人掉层皮。
钢盔怎么用?战士一边翻一边咧嘴。没见过这种带弹孔的日本货,先试头上扣一下,刚好。战壕里飞弹乱窜,被石头崩疼了脑袋,换这铁家伙上一顶,虽说沉点,脑袋能保,许多人睡觉都不摘。遇见鬼子炮轰,拿钢盔护胸口、护颈脖,踩着泥水爬也没心思嫌弃脏。总有穿着棉帽的战士分钢盔,一路换着用,前头新换下来,后头兄弟接着戴,发下去又收紧吃大锅饭那股劲儿,全靠攒点物资,心里踏实。
还得当“锅”。山里行军,打下的钢盔油亮,煮点豆、煮点野菜,烧水解渴,啥用场都能想出来。有炊事班钻空子,带回一批日本钢盔,撤退路上全发下去当伙食锅了。味道怪点,能垫肚子,野外揽把枯草,架起来煮顿山药蛋,几个战士围着钢盔咕嘟咕嘟羡慕不已。别说,熬点黑豆都比棉布锅塌实。吃惯了萝卜干黄米饭的人,谁见过这么结实的铁锅?还能敲一下当锅盖警报,夜里防特务摸进来,紧敲钢盔一阵,满队都醒了。
技术员爱琢磨,收到钢盔,开磨。山沟铁匠铺冒烟,锯开钢盔做手雷壳子,切段做望远镜护筒,带点工艺水平的,干脆锯成两半磨刀,刀锋雪亮,带野战味。老铁匠乐呵呵笑,跟战士打趣,下次多缴几个来,铁板还不够做钉子呢。连七零八落的弹孔残钢盔也能拆铆钉,加到自制地雷里打封装。前线作战,能造点啥造点啥,生死线上的手艺,归根结底全靠钢盔这种废里淘金。
生活场景更有意思,见过战士临时铲雪,用钢盔舀水,用钢盔刨土修工事,扣在桌边当饭盆使。见林子里传来哭声,翻过去发现钢盔里泡着湿棉衣,给冻僵的娃娃洗汗渍,用的就是缴来的鬼子装备。值夜菜单有钢盔炖瓜片,战士们打趣(今晚咱吃“鬼子脑壳”了),硬是饿出来的花样创意。
有人说八路就会抠抠搜搜,不懂硬碰硬。可真走近了才清楚,这是穷者的绝地反击。每大战役结束,部队专挑钢盔收拢,带锈带弹眼也要,队里挂上贴牌,写明缴自“某年某地战斗”,成了小小的战利品,给新兵看,见证老班长刺死鬼子的血战,每个坑坑洼洼都藏着锋芒。
对比鬼子情况,人家钢盔配发齐整,子弹也不差。八路军单兵用不舍得打,留着保命,钢盔得轮番戴。日本兵讲究仪表,钢盔刮油擦亮,吃罐头喝热茶,遇上八路钢盔都快当了炒锅,铁皮红黑,没得可比。可一打架,谁怂谁跑?别看装备寒碜,手里缴来的钢盔,可是实打实救过命。
鬼子看见八路抢钢盔,多半皱眉。不会信这么破旧的铁皮会成宝,有义务兵死磕再死磕。八路军笑说,咱不比你家底厚,但蚂蚁啃骨头,舍得拼,窝头啃蘸酱,打不死的决心,比钢还硬。每顶钢盔带回家,背后都是一场血拼。没人嫌弃,哪怕是弹眼通透,还能补锅、还能挡土砖。
别说不起眼的钢盔,连布带扣子都要回收。有人见过缴来的皮带改成扁担,有人说缴个军靴都分着穿。后山铁匠铺敲到半夜,钢盔叮当响,二百斤的锤子下去,百八十个地雷壳就齐活。丢不得,浪费不起,偷不得懒。整队下山砍柴做饭,钢盔扣水洗脸,战士笑说,吃饭敲钟警觉,两不误。
有人纳闷,钢盔怎么就吃饱喝足救命同时还能扛走战果。打仗真拼到眼红,活下来靠的是手上多攒一块铁疙瘩,娃娃头上多遮点雨雪。至今老区还挂着锈钢盔当纪念,讲那年刀枪剑影,讲英烈倒下时没扔掉救命的“锅”——地方老乡也识货,打起旱烟锅都舍不得用新铁片,全指望缴来的钢盔分几块。
当年棉衣补丁摞补丁,那是钢盔和破布一起缝上的温度。夜里寒风厉,战士搂紧衣服捂紧脑袋,钢盔压出额头印记,第二天又能继续上阵。炮火下,不舍得丢一颗子弹。后头辈分偶尔埋怨,钢盔也就那点铁,值当看重?可没人活在死线边,谁懂那份巴望命多续一回的紧张?用钢盔做了无数事,跟命上来往,哪还有得跟舍的道理。
钢盔不过一只,背后凝着的不是一兵一卒的幸运,而是苦出来的踏实。也只有在“子弹壳都当宝、钢盔能盘出百八样用法”的年代,才诞生一支用极致坚韧拖住野兽的队伍。这种抠不是寒酸,把子弹皮、钢盔、罐头盒榨干价值才叫顶天立地,百姓盼的不是操场检阅、不是亮闪闪金马桶,是真正战士,把钢盔顶出血痕后还能笑着分一口山药蛋,寒碜到底都以为自己还有用、还能继续打。钢盔用成这样,哪怕再破,也有人抢着戴着走。这才是血肉铸的长城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最可靠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