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想象,在历史的长河里,有那么一对兄弟,为了彼此甚至把工作和命都能豁得出去?翻一翻记录,苏轼和苏辙这俩名字,加一起就是北宋文坛和政坛的“黄金双打”。但你是否知道,苏轼那句脍炙人口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其实说的不是情人,而是他的亲弟?到底是怎么回事,一个文坛大咖竟然频频“被贬流放”,而那个寂寂无名的弟弟却能当上宰相?今天带你扒一扒这对“史上最硬核兄弟”,真情深义重过金。
俗话说得好,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,可兄弟一场,有时候就是难两全其美。苏轼和苏辙,这对组合不仅拼文学,连人生轨迹都互相撞出火花。一个像耀眼大太阳,不管到哪都自带光芒,诗文声名远播;另一个却像默默燃烧的篝火,不声不响,却温暖了整个家庭。正当世人以为苏轼会一帆风顺,可没想到,他那锋芒毕露的性格,硬是让自己成了新旧党争的“炮灰”。苏轼这边屡屡被贬流放、险些丢了命,苏辙那边却拼命升官,只为了随时给兄长托底。你有没有想过,什么样的感情,能让一个人宁可断送前程也要救自己的哥哥?而被救的哥哥,是否真正感激,还是任由叛逆的个性继续惹祸?这些问题,可不是看一眼历史课本就懂得。
把苏轼和苏辙的故事拆开看,有点像当下的“高光兄弟”组合。一个是台前,风风火火、光芒耀眼;一个是幕后,兢兢业业、默默支撑。兄弟二人出生于北宋鼎盛时期,家庭条件倒算得上“书香门第”,父亲苏洵管教极严。苏轼天生豪爽、热情外放,还爱打抱不平;苏辙则沉稳含蓄,喜欢钻研学问。邻里间见了,总说这俩兄弟表面不同,骨子里却是同心。小时候,父母就教导,无论将来多难,也要互相救助。这话在平时听起来稀松平常,可真到了大风大浪的时候,才见真章。街头巷尾都传,苏轼被贬时,百姓都忍不住摇头感叹:“这人太敢说!”而回头再看家里,苏辙已经在琢磨,怎么帮哥哥翻盘。有人羡慕苏轼才高八斗,但也有普通人说:“还不如苏辙,低调管用啊,家里和气才是真的!”
表面看,苏轼被贬三次,似乎已经是“倒霉蛋”里的佼佼者。第一次因为“乌台诗案”差点落命,捡条命赶去了黄州;第二次,守旧与新党撕扯,又被赶去惠州;第三次,干脆流放到海南儋州,一脚踩进了古代的“天涯海角”。看上去,风波已过,苏轼在南方过得诗情画意,还自得其乐。可大家可能没想到,风平浪静的背后,是一步步退让和压抑。其实每次“平息”,都只是假象,旧党新党的斗争一直没断过。不只是政坛高手之间的“你来我往”,更像是一盘早就布好的大棋。有人说苏轼洒脱其实是强作镇定,也有人觉得他“倒霉”都是口无遮拦惹的祸。反对者发出质疑:苏轼有才,但能不能安分点?朝堂需要的是服从,而不是“闹剧”。但偏偏有那么一种宿命,苏轼每次被贬,苏辙都不得闲,不是写折子求情就是积极升官,到头来,“救哥”成了他人生的主业。这兄弟情,好像天生就被推着走,总缺不了波折。
刚以为风头过去,没想到剧情翻盘。苏辙本来也是状元才子,却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自愿在哥哥的阴影下奔波劳碌。乌台诗案时,他甘愿丢官救兄;等苏轼出狱,苏辙首要目标既不为家人、也不为自己,而是拼命搞政绩混个高官,只为下次能再救哥哥一命。终于,苏辙从小文官,一路升迁成了宰相。宋朝的宰相,就是大权在握,能“撑天”的角色。从此,苏轼仗着弟弟的庇护,哪怕再被贬流放,背后还有“提款机”帮他养家,生活质量没掉下去不说,成堆的新诗、好吃的荔枝照样没断供。眼看苏辙“救哥无极限”,外人议论纷纷:这宰相到底是为了江山,还是为了一家老小?此时,兄弟俩在外是“千里共婵娟”,一旦见面便热泪盈眶。前面埋下的“打虎亲兄弟”,到这一刻终于显现:不是所有兄弟都能为对方拼到这步,苏家二人,注定是传奇。
时光推移,风波仿佛过去。苏轼在南方混成了“美食博主”,天天写诗吃水果,苏辙则继续在官场忙进忙出,事业一片大好。表面上,一切安好,家族子孙满堂,钱也不差。但新的危机又悄然发酵。首先,权力更替,朝中新旧党派轮番坐庄,苏辙所在的党派风光,分分钟就能变色。其次,兄弟二人年纪越来越大,体力耗尽,曾经可以一封信、一次奏折化解危机,如今已经力不从心。最大的问题是利益分歧越来越明显。主张变法的希望苏轼安分守己,“和气生财好养老”,守旧派却觉得“还不如全靠苏辙,家族才稳”,可是苏轼偏偏就是不改本色,三番五次惹祸。苏辙想劝都劝不住。兄弟之间的亲情,竟然也像拉紧的橡皮筋,快绷断了。形势反转的风险随时存在,和解不动,隔阂早已深埋内心。
讲真,有的人说苏家兄弟感情好到天荒地老,实在有点言过其实。长兄如父?但苏轼到底给苏辙带了多少麻烦,大家真想过吗?苏辙当宰相,本该是为国为民,结果忙得一身汗,还不是成天为了哥哥收拾烂摊子。要不说,历史上的老好人,十有八九当不了主角,只能“青史留名在注脚”。你看苏辙那才华,实际上一点不输哥哥,但历史和咱们的语文课本总爱吹苏轼,苏辙顶多混个“东坡弟弟”的头衔。说是兄弟齐心,其实最大的受益人还不是苏轼?什么才叫为人低调,苏辙或许是最冤枉的。“为兄弟两肋插刀”,这话说得像正能量,仔细一想,不就是一个成天闯祸、一个收拾烂摊子的现实翻版吗?怪不得人们都说,苏家有两个天才,可家里的账,永远都是弟弟买单。赞一声兄弟情深,实则是一场拼命的单向付出,怪谁呢?
有人说苏轼才华横溢该被追捧,有人说苏辙低调务实更值得敬佩。如果你是苏辙,愿不愿意一辈子为哥哥兜底,哪怕自己的光芒被掩盖?反过来,如果你是苏轼,会为了自己个性和理想继续惹事,让家人为你疲于奔命吗?兄弟情义到底限定了谁?两全其美,到底是童话,还是真实生活里的奢望?你怎么看?
最可靠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