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 年),湖北蕲州的药圃里,46 岁的李时珍正将一株开着白色喇叭花的植物连根拔起。
此时的他已行医二十余年,发现历代《本草》多有谬误:"甘草味甘,却被误注苦寒;曼陀罗能麻醉,竟被当作无毒草药。"
为编撰一部 "辨伪存真" 的药典,他决定亲自验证药材药性,哪怕冒着生命危险。
而对曼陀罗的尝试,成为他 "以身试药" 的最惊险一笔。
二
据《明史・李时珍传》记载,李时珍在研读唐代《新修本草》时,对 "曼陀罗花酿酒,令人笑舞" 的记载存疑。
他发现民间有 "采此花治跌打,服后无痛觉" 的说法,却无人知其确切药性与剂量。
为验证,他在药圃中种植曼陀罗,待其开花后,采摘花朵与酒同煎,亲自饮下。
服药半个时辰后,李时珍渐觉头晕目眩,肢体麻木,口中不自觉发笑,竟至 "手舞足蹈不能自控"。
展开剩余78%弟子见状惊慌,欲灌解药,他却强撑着写下:"曼陀罗酒,饮三钱则昏昏欲睡,五钱则笑舞不止,八钱则昏迷如死,需用甘草汤解之。"
直至次日清晨,药效渐退,他才苏醒,随即补记:"前人谓 ' 笑舞 ',实乃麻醉之兆,外科手术可用,然剂量需慎。"
据《本草纲目・草部》自注补充,此次试药让他纠正了历代医书 "曼陀罗无毒" 的错误,更发现其麻醉功效:"割疮灸火,宜先服此,则不觉痛"。
这种以身试毒的严谨,让《本草纲目》中 1892 种药物的记载皆有实证,被后世誉为 "东方医药巨典"。
三
《明史・李时珍传》原文
"时珍穷搜博采,芟烦补阙,历三十年,阅书八百余家,三易其稿,著《本草纲目》。凡药必亲试,尝曼陀罗,至昏迷数日,人皆危之,终得其实。"
《本草纲目・曼陀罗》注文
"曼陀罗,又名风茄儿,味辛、温,有毒。时珍亲试:采花酿酒,饮之则迷乱,状如中风,急饮甘草水可解。盖此花性走窜,能麻醉神经,外科用之,可止刀割之痛。前人未明其理,故误载 ' 无毒 ',今证之。"
两段文献相互印证,既展现了试药的危险性,也凸显了李时珍 "格物致知" 的科学精神。
四
历代医书多沿袭前人之说,李时珍却提出 "医者贵在格物",主张通过亲身体验纠正谬误。
李时珍明知曼陀罗有毒仍亲自尝试,只因 "医者关乎人命,不可不慎"。
他在《本草纲目・凡例》中强调:"诸家本草,谬讹甚多,非亲见亲试,不敢定论。"
这种从 "信古" 到 "证古" 的转变,标志着中国医药学从经验积累向实验科学的跨越。
李时珍深受王阳明心学 "知行合一" 影响,将儒家 "格物致知" 应用于医药研究。
试药曼陀罗的行为,本质是 "格" 药物之性、"致" 治疗之知,体现了明代知识分子 "经世致用" 的务实精神,与徐光启译《几何原本》、宋应星著《天工开物》的实证思潮相呼应。
李时珍在试药过程中,既参考医书典籍,又走访药农、郎中,收集民间验方。
曼陀罗的麻醉用途,最初便源自江湖郎中的 "麻沸散" 配方,他通过科学实验将其系统化,展现了传统医学 "民间经验 + 专业提炼" 的发展路径。
五
一剂麻药的医学革命!
李时珍对曼陀罗麻醉功效的系统记载,使中医外科手术有了可靠的麻醉方案。
清代《外科正宗》便引用其方法:"割疮前,饮曼陀罗酒一盏,待其昏沉,刀割无痛。"
这种麻醉技术比西方乙醚麻醉早 200 余年,成为中国医学对世界的重要贡献。
《本草纲目》的 "亲试实证" 原则,成为后世医药典籍的编纂标准。
清代《本草从新》《本草备要》皆遵循 "非亲验不录" 的原则,形成中国医药学 "严谨求实" 的传统。
李时珍尝毒的故事,成为医者 "大医精诚" 的象征。
现代中医学院常以其事迹诠释 "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" 的誓言,而曼陀罗也因其传奇经历,成为中医药文化中 "冒险求真理" 的符号。
发布于:广东省最可靠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